祢是我的力量 ...
我的盾牌
离了祢我是什么?

Friday, September 23, 2011
10:29 AM

我该做黄色或红色妈妈?

整整快两个月了,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有一段日子了!恩予每天早上哭啼,嚷着不要上学,我坚持她便要求我从学校的绿色的门接她放学(学生12点放学后,都会从这门让家长带走),但是我为恩予报读的是全日的日间托儿所课程。她,只能看着同学一个个回家,自己却必须与少数的同学一起留下来。。然而,她之前适应得很好,不知为何自从8月初起就开始在早上时拖拖拉拉,嚷着累啦,老师不喜欢她啦,去学校很累啦,等等等的理由。
5
我,已经方寸大乱了,我,已经精疲力尽了,我,已经完全不知所措了,我,作为妈妈遇到了瓶颈!
我试过好声好气向她解释,我试过严厉地责骂她,我试过了软硬兼施,一会儿劝一会儿警告她。。她还是每天哭,每天重复着同样的问题同样的要求同样的情绪同样的哭啼。。。我,该怎么办呢?

梅姨给我看一篇文章,里头写了关于黄色性格妈妈和红色性格妈妈。红色性格的妈妈在乎孩子的感受,以孩子的感受为中心,而黄色性格妈妈却是很理智的,很多时候并不是先顾及孩子的感受,而是着重于处理所发生的事,以解决问题为中心。

起初,我很在乎也很担忧恩予的感受会否对她的身心造成负面的影响,简直是红色妈妈的写照!所以我开始给她很多的拥抱和亲吻,给她很多的注意力,盼望她会像以往那样每天开开心心地上学去。然而这并没有改正她每天早上的行为和情绪。。我脑海里开始问自己,是不是让她像其他同学那样,12点就可以放学回家?那样的童年,她是不是会较开心呢?让她脱离长时间在学校而可能产生的压力,是不是对她的成长较好呢?她在家里很自在,看电视,玩电脑游戏,画画,完全没有像在学校那样的拘束生活,是不是较有益呢?

我反复地想了又想,告诉自己恩予的情况只是过渡期,一些5岁的孩子抗拒学校是成长过程的其一阶段,我和予都可以熬过的,也可以克服的!我坚持无论如何她都得去学校,或许待她再长大些,她或许会感激我今天的坚持。跟她的老师也谈过了,恩予在学校的学习并没有问题,回到家她也会和我谈起一些在学校发生的事情,她在周末也较放松和开怀,我观察了她,发现或许她只是不想配合学校的一些常规和那种拘束感,这点其实她像极了我!也观察了恩昕,发现她可以很轻松自在地上学去,放学后她也会到同样的托儿所,至少恩予有姐姐的带领和陪伴,即便不能一直呆在她身边,但是姐姐的存在至少能给她带来一些安全感呀!

其实我何尝不想见到孩子们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的,然而作为黄色妈妈,我也要让孩子知道有一些事她们不喜欢还是得做,因为那是对别人的尊重,按照系统有些时候是为生存的必要。有些事情的发生会让她们不开心,但是她们还是得面对和接受,因为长大后的世界也是这样现实的,很多的事情往往不能都随心所欲呀!这是生活技能,是妈妈我必须忍痛让孩子学习的功课呀!如果我一味地只在乎她们的感受,迁就她们的感受,日后她们会不会埋怨我,我会不会害了她们,使她们成为"生活的残缺者"?我该坚持吗?我该忍痛吗?

无论是对黄色性格或红色性格的妈妈来说,这一切都是一种煎熬和磨练!

对于恩予,我有话要说:"恩予,妈妈从来没有停止爱你,就如你爱我一样,我也渴望能每天24小时和你在一起,但是人是必须要学习和成长的,妈妈希望你有自己的朋友,因为学到了新的东西而开心兴奋,因为老师的夸奖开心,因为成绩好而快乐,然而,妈妈也希望你会勇敢面对挑战,克服心理障碍,越过所有在你心里头的大山。现在妈妈的坚持对现在5岁的你或许是一种残忍,但是请你相信妈妈的心没有停止痛过,就如没有停止过爱你那样呀!你所面对的,我在默默与你肩并肩一起承受。为了你,我相信自己今天的坚持是值得的!孩子,坚持,忍耐,这是妈妈希望你能学到的功课!"

对于恩昕,我想说:"恩昕,对你有很多歉意,但不是现在能对你讲的。为了妹妹,妈妈有时要你迁就,配合妹妹的情绪。你到朋友的家,也得带着妹妹,妹妹很爱你,她需要很多的安全感,所以妈妈也要求你满足她的心理需要,对于你的需要,妈妈不能说自己做得很好,都满足了你,但是你是妈妈心里永远的骄傲!你的懂事,你对妈妈的怜惜和爱,让我心里感觉是那么的温馨!若妈妈有时忽略了你,我很抱歉,但是在妈妈的心里,你永远都在那里。加油!我的女儿!"

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飞到地极...

    就在那里
    祢的双手也必引导我
    我可以往那里去躲避祢的灵?
    我可以往那里去逃可躲避祢的面?

家玉的分享

  • June 2024
  • May 2024
  • July 2021
  • April 2018
  • October 2017
  • September 2017
  • August 2017
  • July 2017
  • June 2017
  • May 2017
  • April 2017
  • March 2017
  • February 2017
  • January 2017
  • December 2016
  • November 2016
  • October 2016
  • September 2016
  • August 2016
  • July 2016
  • June 2016
  • May 2016
  • April 2016
  • March 2016
  • February 2016
  • January 2016
  • December 2015
  • November 2015
  • October 2015
  • September 2015
  • August 2015
  • July 2015
  • June 2015
  • May 2015
  • April 2015
  • February 2015
  • January 2015
  • December 2014
  • October 2014
  • September 2014
  • August 2014
  • July 2014
  • June 2014
  • May 2014
  • April 2014
  • March 2014
  • February 2014
  • January 2014
  • December 2013
  • November 2013
  • October 2013
  • August 2013
  • May 2013
  • April 2013
  • January 2013
  • November 2012
  • October 2012
  • April 2012
  • March 2012
  • February 2012
  • January 2012
  • December 2011
  • November 2011
  • October 2011
  • September 2011
  • August 2011
  • July 2011
  • June 2011
  • March 2011
  • February 2011
  • January 2011
  • December 2010
  • November 2010
  • October 2010
  • September 2010
  • August 2010
  • July 2010
  • June 2010
  • May 2010
  • April 2010
  • March 2010
  • February 2010
  • January 2010
  • December 2009
  • November 2009
  • October 2009
  • September 2009
  • August 2009
  • July 2009
  • June 2009
  • May 2009
  • April 2009
  • March 2009
  • February 2009
  • January 2009